大医主页 | 站点地图
 
本站位置: 专业建设 > 专业简介 > 正文
浏览文章 【发布时间: 17-06-30 12:15:11】  【点击数: 】 【字号: 】 【我要打印

课程介绍

 
◆ 公共课程
医用基础化学
   医用基础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现代医学对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人体内各种物质的变化与生命过程的关系,都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因此医用基础化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块基石,是学好医学后续课程的基础。
   本门课程分基础化学(以无机化学内容为主,包括了一部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结构化学的内容)和有机化学两部分。基础化学部分介绍溶液和胶体分散系、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酸碱解离平衡、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电势、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定量分析中的误差与有效数字、酸碱滴定法等内容。有机化学部分介绍烷烃和环烷烃、烯烃和炔烃、芳香烃、立体化学基础、卤代烃、醇、硫醇、酚、醚和环氧化合物、醛、酮、羧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胺和生物碱、芳香杂环化合物、糖类化合物、脂类、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等各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转化规律。
   
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
   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理解、对实验数据的采集及处理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为学生将来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打好基础。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溶液及稀溶液的依数性、电解质溶液及缓冲溶液、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氧化还原反应及极化、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S区、P区元素、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d区及d区元素、生命活动与化学元素。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及其制备等的一门科学。它与医学、医药关系密切,是医学检验、药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有机化学的教学任务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讲授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技能,为医学后继课程奠定坚实的有机化学基础,并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主要内容包括:烃类、醇酚醚、羧酸、含氮化合物、糖类、脂类、氨基酸及蛋白质、核酸和有机波谱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系统而全面的理解,熟悉并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学物理学
   医学物理学是物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中常用的物理诊断及治疗技术的物理原理,了解人体物理现象及物理因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规律等,为后续医学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是以高中毕业为起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医学科学所需要的物理学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密切联系医学实际,也就是围绕医学实际讲物理,掌握流体、液体表面现象、声波、磁场、电场、电流、几何光学、波动光学、X射线、核医学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理解人体物理现象的基本过程;了解物理因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规律等。
   
高等数学
   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越来越需要定量研究的方法,而定量研究的方法基础即为高等数学的理论和方法。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院现代化科学诊断、进行科研资料处理,都必须把医用高等数学作为重要基础和工具。本课程教学力求与医学实际相结合,介绍高等数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以阐述基本概念、介绍应用方法为主,结合医学实例,建立简单数学模型,使学生掌握运用生物数学的基本规律方法。
   讲解的主要内容:1、极限的定义、极限的运算及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量的定义及两个无穷小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2、了解导数的定义,掌握求导数方法及利用导数的性质来判定函数的单调性,用罗比达法则求函数的极限及极值。3、掌握积分的概念、性质、运算及与导数的关系。4、讲授微分方程概念、微分方程的解法及特殊类型微分方程的解法。5、讲授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学习医用统计学打下理论基础。本课程主要讲授线性代数与概率论两部分内容。线性代数主要研究行列式及矩阵的知识,作为工具主要介绍其概念、性质及运算。概率论主要介绍概率的运算公式及概率分布的特征。本课程的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广度、深度要比较恰当,为适合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减少大量的理论推导,突出了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德教育和生命伦理道德问题的一门学科,医德教育使学生了解解决医学伦理问题应坚持尊重、公正、自主、选择等原则,同时告诉学生如何在医疗实践中选择良好的行为。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生命伦理学告诉学生如何平衡生命科学和医学技术应用中的各种利益和风险。医学伦理学并不是让我们找到解决医学伦理问题的正确方法,而是使学生在面对社会中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时能够有一个科学的思维方法。
   
医学心理学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学习医学心理学不仅对于医学生了解工作对象的心理状态,获得和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实际意义,而且,对医学工作者转变传统的医学观念,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识和思维上的指导意义。医学心理学在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和医生资格的培养中日益显现出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全部内容分为心理学基础、发展心理与心理干预、心理应激与临床医学心理以及康复心理五个板块,在内容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卫生法规
   卫生法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以卫生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根据复合型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采取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较为系统地介绍现行的卫生法律制度,使学生掌握专业法律知识,增强卫生法制观念,明确自己在护理卫生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履行岗位职责,为保护人体健康服务,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主要内容:卫生法学绪论、卫生司法救济法律制度、执业医师法律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法律制度、母婴保健法律制度、红十字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献血法律制度、食品卫生法律制度、药品管理法律制度。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是一门医学与社会学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主要研究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社会方面的问题,在医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课程重点介绍社会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促进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与方法养成,树立健康促进信念,增强群体预防、社会卫生经济观点,掌握社会卫生保健方法与技能,提高对社会卫生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增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文基础
   人文基础课程的要旨是通过人文基础知识和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过程就是精神成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陶冶人、教育人。本课程分“精神成人之人文底蕴”和“医学人文之精神厚累”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主,主要介绍人文学科中包括人文精神断想、伦理意蕴、文学概览、文化传承、历史维度、政治审视、哲学追问、宗教释微、人类探询、美学熏陶等。第二部分则重点介绍医学人文核心课程中包括医学的历史探究、医学的哲学考量、医学人类学视野、医学社会学论域、医患沟通学明示等。教学采取理论讲授、应用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以期真正氲蕴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未来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使医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
◆ 基础医学课程
人体系统解剖学
   人体系统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即把人体内从事于一个共同性机能活动的若干器官联合为机能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按此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之间的联系。该门课程是医学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医学院校中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阐明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配布形式、重要毗邻关系,形态和机能统一的观点,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人体解剖学的基本内容,为学生学习后续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体局部解剖学
   人体局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个局部区域内结构的层次关系、器官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本学科把人体分为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按人体层次循序渐进的进行尸体解剖,使学生建立人体结构层次的基本概念,掌握尸体解剖的原则和操作方法。学习局部解剖学最重要的是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即以书本知识指导尸体解剖,以及培养独立学习,善于观察、思考和操作的能力。学习局部解剖学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应用,尤其是外科手术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因此,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之一,知识结构更新很快,内容体现了与现代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在生命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该门课程讲解的内容包括: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进展;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技术;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细胞增殖与调控;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和细胞死亡的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的调控;干细胞技术、细胞工程研究进展等。
   
组织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互相联系的两门独立学科。它们是随着显微镜的出现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形成的。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以下简称光镜结构)和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的学科。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的学科。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这两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本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达到:识别各种细胞、组织和主要器官的光镜结构;辨认人体主要器官、组织的超微结构;掌握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人体胚胎早期发生的学习和主要器官的发生能有较系统的认识;从而为其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是在化学和生物学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它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特别是那些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复合物以及脂类等。它的任务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阐明遗传、发生、分化、进化、老化和免疫等基本生物学现象,揭示发病机理,探索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有效途径。
   生物化学是最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技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内容分为四篇,共23章。第一篇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核酸、蛋白、酶、糖复合物和维生素。第二篇: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包括糖代谢、脂类代谢、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物质代谢调节。第三篇:基因信息的传递,包括DNA合成(复制)、RNA合成(转录)、蛋白质生物合成(翻译)、基因表达调控、基因技术、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第四篇:综合篇,包括细胞信息传递、血液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脑生物化学、生物膜等。前三篇为生物化学基本知识。第四篇,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部分专题讲授,有些章节可供学生自学或作为进展讲座使用。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近代自然科学中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它的发展得益于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技术等各学科间的广泛渗透而引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革命和创新。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是从事该领域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研究工作的十分重要的前提和手段。生物化学实验较系统地介绍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技术和方法,如分光光度法、层析法、电泳法、离心法、分子克隆技术等;各个实验项目既可以单独安排教学,也可相互联系组合成较系统和较深入的系列实验。教学内容:蛋白质的定量测定,血清γ-球蛋白的分离纯化,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碱性磷酸酶的提取和比活性测定,酶的特异性、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碱性磷酸酶的Km测定,磷酸盐对碱性磷酸酶的抑制作用,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分析,用纸层析法鉴定转氨酶的转氨基作用,肝糖原的提取和鉴定,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的制备,DNA与RNA含量测定和凝胶电泳分离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体外扩增DNA。
   
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机体组成部分正常功能的科学。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科学。医学生只有在了解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各种疾病情况下机体功能的改变,采取正确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目的,为病理生理、药理等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生理学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绪论、细胞及其功能、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与生殖系统和感觉器官。实验教学分别在机能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当中完成。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了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为以后其它相关学科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药理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一门科学。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基础与临床间的桥梁课程。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学习临床学科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掌握药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药理学教学必须严肃认真地根据客观科学事实和规律,阐明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重要的最新发展,使学生获得有关各种药物作用规律与作用特点的知识,了解如何正确应用药物防治疾病,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发病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教学主要讲述内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包括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信号转导与细胞凋亡;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介绍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肝性脑病和肾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医学生通过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掌握疾病时功能代谢变化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
   
机能实验学
   机能学科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将此三门学科的实验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形成的一门综合实验课程——机能实验学,是我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机能实验学包括两部分:机能学基础实验和机能学综合实验。机能学基础实验是通过经典的生理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熟悉和掌握各种实验仪器和手术器械的使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实验报告等,为学习机能综合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机能学综合实验是以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为主线,将每一系统的生理、药理、病理生理的内容有机融合成为综合性实验,①观察动物在正常状态下其功能活动规律;②复制某些疾病的急性动物模型后,观察其病理状态下功能活动的改变,并探讨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机制;③自行选择和利用某些药物及手段进行治疗,并分析其药物作用原理及其作用机制等。通过这一贴近临床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基本科研素质,锻炼学生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门课程的预备课程有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组织学。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内容:免疫学绪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免疫系统、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免疫学防治、免疫学诊断。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具体授课内容包括: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历史、现状和发展;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理、消毒与灭菌、噬菌体、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检查与防治原则;各种常见的致病菌及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感染与免疫、检查与防治原则;各种常见的病毒及朊粒。
   
寄生虫学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属于病原生物学范畴。本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讲授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其生态,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流行的规律以及控制和消灭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从而为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本学科与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以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必须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课程之后再进行学习。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寄生虫病防治的需要,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课程打下有关病原生物学的基础。
   人体寄生虫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及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内容,其中以研究我国常见的、重要的人体寄生虫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以讲授医学蠕虫和医学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和病原学诊断方法为重点教学内容,同时向学生简述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与防治原则。医学节肢动物以其形态、生物习性、生态学及传播疾病的关系为重点内容,简述其防治原则。
   
病理学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桥梁。
   病理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研究疾病的共同规律,包括细胞和组织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各论阐述各器官系统每种疾病的特殊规律,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传染病等章节。病理学的总论和各论是对疾病不同角度的认识,学习过程中应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医学形态学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同属形态科学,其实验内容大部分是形态结构的观察,所采用的观察方法和研究手段均较相似。人体解剖学是观察和研究正常人体的大体结构,组织学是观察正常的显微结构,而病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大体和镜下结构及形态变化。形态学实验是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等以观察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学科的部分实验有机地整合而成。避免了传统医学将形态学科的有机内容彼此分隔,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其原则是“以器官为中心,以疾病(常见病)为主导,以病例为主线”,将正常解剖和组织学与病理变化、宏观大体与显微镜下微观所见、基础与临床结合起来,目的在于在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以器官为中心的综合性实验、以尸检病例分析为主的应用性实验、以动物实验为主的设计性实验。
   
   
◆ 临床医学课程
临床诊断学
   临床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其主要内容包括问诊、采集病史,全面系统地掌握患者的症状。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仔细了解患者所存在的体征,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学、生物化学、病原学、免疫学检查以及器械检查(心电图、影像学检查)来揭示患者的整个临床表现,学习获取这些临床征象的方法,掌握收集这些临床资料的基本功。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提出可能的诊断,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以及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在诊断学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面向患者,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细心观察病情,关心体贴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为患者服务中学习。
   
实验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的一部分,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之一。实验诊断学是将各种实验室提供的结果科学地应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监测病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分支学科: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临床化学实验诊断,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临床微生物学实验诊断,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诊断。随着相关学科和检验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实验诊断学的不断更新,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为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为预防疾病提供资料,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是指应用一定的条件,如设备、材料和技术等,使人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病变形成各种图像,再运用这些图像资料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临床医学学科。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的范畴不断扩大,在传统的X线诊断技术、超声学和核医学的基础上,又相继出现CT、MRI、DSA和PACS等新的影像技术。与此同时,医学影像学突破了以往只限于疾病诊断的局面,开辟了以介入放射学为代表的影像治疗新领域,使医学影像学发展成为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本学科的教学全面介绍X线、CT、MRI等各种影像学技术的基本原理、疾病诊断和临床应用,着重于各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和常见疾病的影像分析,以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超声学
   超声学是运用超声波原理判定人体组织物理特性、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变化,从而对疾病做出影像诊断的学科。超声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特别是影像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超声诊断学方法也是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且不可缺少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通过理论及实践教学使学生对超声诊断学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对常见疾病进行超声诊断。主要内容: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及应用,心脏疾病的超声诊断,肝、胆、胰、脾疾病的超声诊断,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妇科疾病和产科超声诊断,浅表器官及其它脏器的超声诊断,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等。
   
内科学
   内科学既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又是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必须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自学和讨论,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为临床内科实习及将来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其它临床各科的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外科学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基本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建立严格的无菌观念;熟悉各种消毒方法;掌握外科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外科手术学
   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是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无菌术训练,外科常用手术器械及使用方法、外科打结法,离体肠吻合术,外科手术基本操作,狗盲肠切除术、狗肠切除端端吻合术,狗肠侧侧吻合术、脾切除术,狗胃空肠吻合术、气管切开术等内容系统的学习和正规训练,使学生对无菌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学会正确使用手术中的常用器械;较熟练地掌握规范的外科基本操作以及进行某些手术来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训练手术基本操作和外科麻醉管理。
   
妇产科学
   妇产科学课程是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产科学和妇科学。
   产科学包括:产科学基础(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生理)、生理产科学(妊娠生理、妊娠诊断、孕期监护及保健、正常分娩、正常产褥)、病理产科学(妊娠病理、妊娠合并症、异常分娩、分娩期并发症、异常产褥)、胎儿及早期新生儿学四大部分。
   妇科学包括:妇科学基础(妇女一生生理变化、月经生理、女性内分泌)、女性生殖器炎症、女性生殖器肿瘤、月经失调、女性生殖器损伤(子宫脱垂、生殖道瘘)、女性生殖器畸形、女性其他生殖器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等。
   另外,妇产科学还设有计划生育、妇女保健、遗产咨询及产前诊断。
   
儿科学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科学。儿科学的任务是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理论,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疾病防治水平,降低儿童发育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通过儿科学教学为医学生今后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儿童保健工作、社区医疗服务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儿童保健,小儿生长发育,小儿喂养,新生儿概述,足月儿和早产儿特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黄疸,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病,营养不良,麻疹及发疹性疾病、流行性腮腺炎,结核总论、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小儿腹泻及液体疗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营养性贫血,化脓性脑膜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
   
神经精神病学
   在神经病学方面,将系统回顾应用神经解剖生理学的知识,重点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原则和方法,学好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原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的要点。对于常见的神经疾病能够做出初步诊断并了解治疗方法。在精神病学方面,必须学会精神病史的采集和精神症状的检查方法,对于常见的精神疾病能够做出初步诊断并了解其一般的治疗方法。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医疗卫生人才为目标,系统的阐述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病毒性肝炎,人轮状病毒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副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霍乱,钩端螺旋体病,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肠阿米巴病),疟疾。传染病学包括寄生虫病,教材所编写病种以常见病为主。由于国际交往频繁,即使在我国已罕见的传染病仍有发生的可能,所以作为补充内容,病种分类以病原为依据。
   
中医学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中医学课程集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经络学、腧穴学及针灸治疗学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为一体,选其精华部分向学生传授。理论授课分为中医学、针灸学、方药学三大部分,主要讲授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病因学说、经络学说、常用中药及代表方剂等,临床见习主要了解中医辩证论治的全过程、针灸手法及临床选穴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熟悉、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今后从事中西结合研究及临床医疗工作打下基础。
   
眼科学
   眼科学是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眼科学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而有重点的课堂教授,结合临床实践,使学生能基本了解眼科学的内容及其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为今后防盲治盲和保护人们的视力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眼科学讲授眼球和它的附属器官(眼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的解剖、生理和常见疾病。每种眼病讲授发病原因、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对某些眼病的预防也做重点介绍。眼科见习主要教授眼科检查法和示教眼前节病(白内障、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与青光眼)和外眼病(眼睑病、泪器病、结膜炎与斜视)。
   
耳鼻咽喉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是研究耳、鼻、咽、喉、气管、食管、头颈部等相关边缘学科基础与临床的医学学科之一,在解剖、生理、检查疾病和治疗等方面与口腔颌面外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又各自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学好耳鼻咽喉科学对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极为重要。本学科涉及的范围较大,与口腔科、眼科、儿科、外科、神经内科、脑外科、循环、呼吸、血液内分泌、变态反应等密切相关,同时涉及到听觉、平衡觉、嗅觉、味觉、发声、语言等功能。在讲授时不但体现出现代耳鼻咽喉科的范畴,同时又注意到相关科系的知识及新技术的应用,突破过去的界限。例如:1、颅底外科、头颈外科、显微外科、内窥镜鼻窦外科、鼓室成形术、鼻、面整形及美容术等。2、现代听力检查法、平衡功能检查法、脑干诱发电位、CT、核磁共振检查及各种纤维内窥镜的应用等。
   
皮肤性病学
   皮肤性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其研究对象包括皮肤病和性病。本课程为达到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培养目标—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通科医师,要求学生掌握、熟悉或了解此目标所必需的皮肤科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主要内容:皮肤病的症状和诊断,皮肤病的治疗,接触性皮炎、湿疹,药疹,真菌性皮肤病,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病毒性疾病等。
   
核医学
   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科学。临床核医学是研究核素及核射线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的学科。
   通过核医学教学,使学生在理解核医学原理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掌握核医学诊断与治疗的基本要点,达到正确应用于临床的目的。在教学及教学改革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适应该学科的知识与技术更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与核医学有关的核物理基础知识;了解不同类型核医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用途;了解放射性制剂的分类、特点及使用原则。掌握各系统放射性核素显像及功能测定的原理、适应症及主要临床应用,熟悉其方法及图像分析。掌握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基本原理、适应症、禁忌症。熟悉放射性核素防护原则。
   
   
   
   
   
   
   
   
◆ 口腔医学课程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桥梁课程。其目的在于阐明口腔、颌面、颈部的层次和器官形态,辨识其结构特点,掌握其机能活动规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口腔专业的培养目标,阐述口腔、颌面、颈部诸部位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其临床应用,并将国内外有关的新进展加以反映,从而为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牙体解剖生理学,口腔颌面颈部的系统解剖,口腔颌面颈部的局部解剖和口腔功能等。
   
口腔组织病理学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适用于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基于在一般胚胎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述与口腔颌面部相关器官的胚胎学、组织学和病理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口腔颌面部发育、牙的发育、牙体组织、牙周组织、口腔粘膜、涎腺、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炎、牙周组织病、口腔粘膜病、颌骨疾病、涎腺非肿瘤疾病与涎腺肿瘤、口腔颌面部囊肿、牙源性肿瘤和口腔颌面部其它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该课程的主要任务,介绍口腔颌面部各器官的发育,正常组织结构、功能以及在疾病情况下这些组织细胞所发生的病理改变、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为向临床课程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口腔材料学
   口腔材料学是口腔医学中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研究口腔疾病防治中各种医药材料的成分、制法、性能和用途的学科,它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科学。它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学、矿物学、冶金学、高分子化学及医学等学科内容,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全面了解口腔材料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向。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修复中的作用,掌握常用的和某些新型的特殊材料的性能用途及某些重要的成分和使用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口腔临床治疗、科研或教学工作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口腔材料学概述、口腔材料学基础理论、口腔印模材料、模型材料、高分子材料、烤瓷材料、合金材料、耐火包埋材料、粘固粘接材料、口腔种植材料、磨平磨光材料以及其它辅助材料等。
   
口腔内科学
   口腔内科学是研究人类牙体硬组织疾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龈病、牙周病和口腔粘膜病的病因、临床病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最常见的、最多发的口腔疾病,是口腔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教学的三大主干课程之一。目前,我国基本与国际口腔医学教育体系接轨,已将口腔内科学分化为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和口腔粘膜病学三个学科。
牙体牙髓病学
   牙体牙髓病学是口腔临床医学中一门分支学科,是口腔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牙体牙髓病包括龋病、牙髓疾病、根尖周疾病和其它牙体硬组织疾病。牙体牙髓病学是研究上述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学科。龋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是口腔疾病中引起患者剧烈疼痛的常见病。因此,掌握牙体牙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对口腔医学生和口腔医师的最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对牙体牙髓病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临床技能的训练和临床实习,能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后可以正确检查和独立诊断牙体牙髓疾病,基本掌握常见病的治疗方法。通过临床学习和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牙周病学
   牙周病学是口腔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牙周组织疾病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牙周病学系统讲述牙周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和治疗计划的拟定、治疗方法、预防和疗效维护、牙周病与修复学及正畸学的关系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听课、示教、观看教学录像、模型操作、见习、实习等,对牙周组织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有全面的了解;能诊断常见牙龈病和牙周炎,并正确分型;能制定全面系统的治疗计划;能掌握牙周病的基本治疗手段,并贯彻预防牙周疾病的措施和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对牙周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口腔粘膜病学
   口腔粘膜病学是一门系统研究口腔粘膜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独立学科。课程内容包括主要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疾病,同时发生于皮肤或单独发生于口腔粘膜上的皮肤疾病,合并起源于外胚层和中胚层的某些疾病,以及全身性或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现。通过听课、见习、实习、典型病例讨论等方式,学生应掌握常见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鉴别,熟悉治疗原则,能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并能对系统疾病的口腔表征具备基本知识。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外科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研究口腔器官、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颞下颌关节、涎腺、神经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预防、诊断和外科治疗为主的学科。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口腔颌面外科导论的有关内容;巩固口腔颌面外科有关应用解剖知识及临床检查方法;掌握口腔颌面部局部麻醉学,了解全身麻醉的特点;掌握牙及牙槽突外科的手术操作;了解种植外科的生物学基础及种植手术和成功标准;熟悉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和诊治原则;熟悉并掌握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特点和诊治原则;熟悉并掌握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特点和治疗原则;了解并熟悉涎腺疾病的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了解颞下颌关节疾病和神经疾病的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熟悉并掌握口腔颌面部先天性畸形的治疗原则和外科整复基本方法,了解后天性畸形缺损的外科一般操作技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全面了解口腔颌面外科的业务范围和发展趋向;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和基本技能,从而在毕业后能初步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口腔修复学
   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研究利用人工修复体或矫治器来恢复或重建口腔各种组织缺损的原有解剖形态和功能,保护口腔颌面组织的健康,保证人的身体健康的一门学科。它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基础学科的知识范围,特殊的技术学和工艺学的要求,与理工学科有广泛的交叉,它是口腔医学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
   通过讲课和实验、实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牙体缺损、牙列缺损、牙列缺失、颌面缺损等畸形的病因、病理、诊断、修复和理论的各种常规修复体的制作技术,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口腔修复学的发展概况、口腔修复学的基础理论、口腔检查和修复前准备、牙体缺损的修复、牙列缺损的固定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列缺失的全口义齿修复、覆盖义齿修复、即刻义齿修复、种植义齿修复、颌面部缺损的修复、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矫治以及牙周病的矫治等。
   
口腔正畸学
   口腔正畸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学科内容是研究错牙合 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它对预防龋齿、牙周病及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等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错牙合 的防治工作可以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的口腔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全身的健康水平。
   错牙合畸形是儿童牙合 、颌、面的发育畸形。作为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的学生,应了解颅面和口腔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掌握错牙合 畸形的病因、分类、检查、生物机械原理,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错牙合 畸形的诊断和矫治技术。
   学生通过口腔正畸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验课的训练及临床的实习,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可独立进行诊断早期错牙合 畸形及开展预防性矫治工作,对常见牙颌畸形的防治提供必要的咨询。通过病例讨论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口腔正畸学的再教育及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预防口腔医学
   预防口腔医学是研究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口腔疾病的发生规律并提供预防对策,保持个人与人群口腔健康的学科。本课程内容包括口腔流行病学;龋病、牙周病和口腔癌的病因和预防;膳食营养与口腔健康;特殊人群的口腔保健;口腔健康教育和促进;社区口腔预防保健与项目管理;口腔保健实践中的感染与控制等。通过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树立健康、口腔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口腔健康的危险因素的新概念,树立社会群体预防观念、综合保健观念以及临床实践中提供预防保健服务的思想,掌握人群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评估的基本方法,以及社会人群口腔保健的基本方法,为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儿童口腔医学
    儿童口腔医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保健和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它服务的对象是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儿童时期颌面部、口腔及牙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不论在解剖上、生理上还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都有其特点。学生必须了解并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对儿童牙颌系统的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设计。同时,应掌握儿童口腔疾病的治疗、预防所必须的操作技能。此外,还应了解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掌握接待儿童的方法。教学内容:儿童口腔医学概论、生长发育、牙的解剖形态与组织机构特点、牙齿发育异常、龋病、儿童牙髓病根尖病、儿童前牙外伤、咬合诱导、乳牙和年轻恒牙的拔除。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口腔医学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本学科主要包括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和对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颌面骨炎症、颌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颌面骨骨折、系统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表现。涎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介入放射学及计算机图像技术等方面的医学影像诊断内容。本课程以口腔颌面放射学为基础,辅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灰介超声、核素显像以及磁共振成像等医学影像检查内容,并将近年来开展的口腔颌面部介入放射学纳入教学内容中。
   
   
   
   
   
   
   
   
   
   
   
   
   
◆ 医学检验课程
医用电子学
   医用电子学课程传授学生比较系统的电子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掌握电子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将来从事医疗检验工作,使用和掌握医疗电子仪器,以及为未来科学实验、掌握先进技术手段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是以电子技术中的两大部分为主流,即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和数字电子技术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从PN节入手,介绍二极管、三极管、放大电路、集成电路、振荡电路、直流电源、数字电路等重点电子学知识。再以放大电路、集成电路为基础,围绕医学信号的提取和获得,由浅入深的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明白如何从微弱的医学信号中提取有用信号,如何对提取的有用信号进行检测、放大、滤波等处理,最后送计算机进行自动数据、图像处理,并显示和打印出相关数据信息。
   
检验仪器学
   检验仪器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检验专业所开设的一门课程。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仪器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中十分重要的辅助诊断仪器。尤其是各种新的检验分析方法和仪器原理的出现,使得医学检验仪器的发展更快。《检验仪器学》是根据各医院检验科的实际使用情况,精选了一些比较常用、先进的设备作为主要的讲授内容,如流式细胞仪、血细胞分析仪、血气分析仪、PCR扩增仪、自动生化分析仪、细菌培养仪等十几种重点仪器。《检验仪器学》注重介绍这些仪器的内部基本原理和它的主要医学应用,专题分析数据的自动处理和显示部分,并介绍如何把检测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中,对检测结果进行备案、转存和网上数据的传送,以便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方便调用和监视。最后介绍医学检验仪器的常见故障和维修方法。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学习不仅要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作风,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化学概况;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化学分析法中的定性分析、容量分析、重量分析;光度分析;化学分析的基本步骤和过程。
   
仪器分析与理化检验
   仪器分析与理化检验是学生在学习完化学和物理学前期课程内容之后,为后期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更好地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所设立的一门重要课程。学习掌握现代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是医学检验、药学等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为联系本专业的实际,课程还包含了理化检验部分,介绍仪器分析在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及药物分析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课程重点介绍仪器的原理、结构和定性定量方法。在实验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光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原子发射分析法和原子吸收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极谱分析法、库仑分析法、溶出伏安法和电解分析法等);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薄层色谱分析法等);质谱分析法、核磁共振分析法以及生物样品处理等内容。
   
免疫学检验
   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免疫学检验技术原理、免疫学检验的经典技术、目前应用的主流免疫学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免疫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通过实验课程强化主要免疫学技术,通过临床病例讨论提高用免疫学技术解决临床诊断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讲座将学生推向专业前沿。
   
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原理、微生物学检验的经典技术、目前应用的主流微生物学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微生物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通过实验课程操练主要微生物学技术,通过临床见习提高用微生物学技术解决临床病原诊断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讲座将学生推向专业前沿。
   
临床检验学
   临床检验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临床检验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感官的、化学的、生物学的以及现代自动化仪器的方法, 检查病人的血液(血型)、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以获得疾病的病原、病理变化和机体功能状态等资料,为临床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推测预后、预防疾病提供重要依据的一门科学。通过临床检验学的教学, 使同学们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临床检验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因此需要培养同学们有正确熟练的操作技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勤俭节约的优秀品德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
   
病理技术
   病理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实践的同时领悟其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掌握病理组织切片及细胞诊断用片制备的一般过程、要点,了解临床病理常用的各种特殊染色及技术等。
   
血液学和血液检验
   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是应用物理、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检测方法检查血液及造血组织内血细胞及其有关成份、凝血因子等变化的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血液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血细胞形态学、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流变学及遗传血液学等。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实际上是临床检验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遗传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推动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血液学有关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及其检验技术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对有关检验项目要掌握其实验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定及临床意义。在实验课,学会准确阅片,对常见血液病的骨髓片及血片能做出正确结论并写出规范化的实验报告。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面向临床并初步具有科研能力的医学检验师。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DNA水平分析疾病的起因和进程,已在医院检验工作中开展。本门课程包括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蛋白质组学与疾病、PCR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蛋白质分析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细胞凋亡检测技术等。
   
临床生化检验学
   临床生化检验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适用于临床检验专业本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糖、蛋白质、脂类营养三大物质的化学组分、代谢特点及代谢紊乱与疾病发生的生化联系;几大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时机体的病理生化改变及其与疾病进程的关系;诊断酶学、诊断分子生物学和肿瘤标志物,加深了对生物化学诊断指标的理解和运用。指导思想是突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同时也介绍了一些教学改革成果以及本学科和其它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血液细胞生物学
   血液细胞生物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血液检验方向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要求学生除掌握血液细胞生物学的基础内容及概念外,还要积极查阅文献了解这一领域新的发展动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造血干细胞一般发育演变规律、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血液病理学
   血液病理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血液检验方向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它是研究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揭示疾病本质以及形态结构变化的医学基础学科。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希望学生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和可能出现的各种病理过程,熟悉常见血液病的病理诊断要点。
   
临床血液学
   临床血液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血液检验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能积极参加临床见习,以验证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血液系统疾病一般发展规律、诊断和治疗的理解。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的分析诊断和初步治疗的能力,为以后的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输血与输血技术学
   本课程是临床血液检验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内容包括安全献血、免疫血液学、血液成分制备、输血相关传染病和有关输血领域一些基本实验技术等。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有关输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临床输血学
   本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血液检验方向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内容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常见病的输血原则、输血指征、血液制品的选择及输注中的注意事项;自身输血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方法以及输血不良反应等。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对临床各科需要输血的临床情况提出初步方案,对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的疾病做出诊断及防治。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输血管理学
   本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血液检验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包括输血安全、安全献血、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质量管理和血站质量体系等。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的输血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我国输血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了解血站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 药学课程
光谱解析
   光谱解析是研究四大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确定及有关知识的科学。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有机化合物,都需要确认其结构。光谱解析是应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技术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这些测试手段的出现与应用使有机分子的结构测定更加准确、快速和简便,而且用量少,常在毫克乃至毫微克水平。对于新化合物的结构确定,需要以上光谱综合起来分析,也可用于判断未知物是否为某个已知化合物。首先查阅原始文献或有关手册获得已知物的标准光谱图或光谱数据,然后与测得的未知物的光谱图或光谱数据进行对照。本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四大光谱进行结构确定的原理及利用其综合解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了解光谱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天然药物化学设置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光谱解析之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理论及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精致和鉴定的技能,使之具有从事天然药物生产和化学研究的能力。
   基本内容: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知识。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并重的课程,实验内容应包括几种重要的天然药物成分类型,即生物碱、强心苷、黄酮、蒽醌。实验内容以提取为主,鉴定为辅。为了学习比较全面的分离方法,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方法如系统溶剂法、酸碱梯度萃取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等。中药分离要求获得几种结构相似的单体成分,达到一定的纯度。鉴定方法包括物理常数的测定,如熔点、Rf值等;配合不同的层析鉴定方法:纸层析、硅胶薄层层析等;各类成分的特殊显色反应。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是一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药物化学结构、制备原理、理化性质、体内代谢、构效关系、生物活性以及寻找新药途径和方法的一门科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药物化学的学习,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熟悉常用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命名、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用途,为药物的贮存、制剂、分析和管理提供相应的化学基础。结合生物学科基础知识探讨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代谢及生物活性的关系,为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了解新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近代新药发展方向,为新药研制提供必备基础。
   
生药学
   生药学是我国药学教育的一门专业课程,着重介绍应用现代生药学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围绕生药品种鉴定,生药及其制剂的品质标准和资源开发进行讲授。使学生能综合运用药学专业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本内容:(一)生药的来源,性状鉴别要点,主要或有效化学成分。(二)主要生药的显微鉴别要点,理化鉴别方法,采收加工方法及道地药材的主产地。理论课重点掌握生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介绍生药的来源、性状和显微鉴别要点、主要或有效化学成分以及主要品种的理化鉴别方法、采收加工方法及道地药材的主产地。实验课掌握并熟练鉴别根与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中一些代表药材。
   
药剂学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质量控制、制备工艺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任何一种药物在临床使用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患者使用的安全、有效、稳定的给药形式,即剂型。药剂学是以剂型为中心研究其配制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与设备、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药剂学理论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1.药物剂型概论(普通药剂学)。将各种剂型按形态和制备方法相结合分类为液体制剂、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半固体制剂、固体制剂、气体制剂、中药浸出制剂。介绍各种剂型的概念、特性、质量要求、合理应用、制备工艺、单元操作及其设备等。
   2.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物理药剂学)。介绍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表面活性剂、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粉体学基础、流变学基础,药物制剂的设计(处方前研究)等。
   3.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介绍现代药剂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新技术包括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纳米乳与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微球与微囊的制备技术、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技术和脂质体的制备技术等,新剂型包括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吸收制剂和生物技术制剂等。
   药剂学实验是药剂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药剂学中各种剂型的制备方法,影响各种剂型中药物质量和稳定性的因素及考察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处方前研究的意义,为学生将来参加制剂新品种、新剂型、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制剂研究与生产提供一个实践基础。
   
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主要包括药品生产、供应及临床使用过程中执行和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所需的知识。它以中国药典所收载的药物及其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是药学专业、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及执业药师必备的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分析是利用化学、物理化学或其它有关化学的手段来研究化学合成药物或化学结构己经明确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的学科。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具有完整的药品质量观念,掌握研究解决药物质量问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为从事药物分析检验、研究开发新药等工作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本学科的性质与任务,药物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在保证药品质量中的重要性;药品检验的依据和国家药典;药品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规律;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不同剂型以及不同生物样品与分析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生化药物和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特点与基本方法;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原则、内容与方法;药品质量控制中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均为2000年版《中国药典》或现行国外药典中颇具应用前景的现代分离分析方法。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建立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和知识基础之上的应用性科学。通过对基因工程的系统学习,以拓宽学生生命科学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这门已经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已被誉为本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的新兴起的学科有所了解,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思路,适应社会对高新技术的要求,为毕业生走向社会参加相关领域的生产和科研或报考研究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包括:基因工程概述;基因工程的载体、工具酶及常规技术;PCR技术;基因表达及治疗;基因工程的安全性。本课程在讲述方法、技术的过程中详细介绍了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还援引了许多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内容新颖、通俗易懂。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因工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他们的日后生活奠定一些生物学知识基础。
   
体内药物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它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又是现代药学的创新、延伸和发展。体内药物分析直接关系到药物研制,临床试验、使用,药物作用机理探讨,药物质量评价等各阶段的工作;它在探求科学用药规律与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在开发新药、保障健康长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体内药物分析的任务是:(一)进行分析方法学研究,提供合理的、最佳分析条件;估计、评定各种分析方法;(二)为药物体内研究提供数据;(三)为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提供准确的血药浓度测定值,并对血药浓度进行具体分析和合理解释,提供药学情报和信息,参与指导临床科学用药、确定最佳剂量、制订治疗方案;(四)内源性物质的测定和研究;(五)滥用药物的检测。
   体内药物分析学科的兴起与发展,为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生物药剂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提供实验研究手段与技术基础。利用体内药物分析这些手段和技术进行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科学的评价药物与制剂的生物利用等效性,进一步阐明药物毒副反应与药效,为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做出应有的贡献。
   
药事管理学
   《药事管理学》是研究药学事业各部分活动及其管理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运用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总结药事管理活动的规律,指导药学事业健康发展的科学。药事管理学是现代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学类各专业的必修专业课。
   药事管理学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药事活动的基本规律,熟悉药品管理的体制及组织机构,掌握药事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掌握我国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具备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管理和监督的能力,并能运用药事管理的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该课程教学,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⑴药事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⑵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知识;⑶药事组织管理体制及其职能;⑷执业药师需要的药事法规;⑸药品研制、药品专利、新药管理的知识;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的知识;⑺从事药事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能;⑻药事管理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中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及毒性)三者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本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药剂学新分支,是一门体内的药效学。
   生物药剂学实验主要是测定血药浓度、尿药浓度以及体内的微量代谢产物或某组织、器官、体液内的药物浓度。由于体内各部分或排泄物中的药物浓度均很低,一般在 1×10-2 ~1×102μg/ml数量范围内,所以应选用灵敏度和精密度高、专属性好、方便快捷的方法。目前测定的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火焰分光光度法、薄层层析法、柱层析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同位素法等。
   
新药研究与开发
   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是以药物化学、药理学和药剂学为基础,结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介绍新药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原理、方法和过程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新药研究的药理学基础,新药设计原理和方法,新药评价及新药管理。其目的是通过学习本课程为药学专业学生今后从事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新药研究的药理学基础,掌握药物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为药物的设计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熟悉新药的评价方法,了解新药的发展状况及有关法规,为新药开发提供必备基础。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近十多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药代动力学的新分支,它是药代动力学原理与临床治疗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具体说来,临床药代动力学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药物效应强度与时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合理给药方案,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
   本课程为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主要教学目的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基本理论与知识,毕业后能担当临床药师职责,开展临床药学研究,通过治疗药物监测等优化给药方案,做到用药个体化,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及避免不良反应。教学内容除包括某些基本药代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外,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阐述药代动力学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应用以及重要药物在人体的生理处置、药代动力学特点、血药浓度测定及其与药效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治疗药物监测拟定给药方案等。
   临床药代动力学是药理学、化学、数学以及临床治疗学等多学科的集合体,授课教师及学生必须具有坚实的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基础,还必须具有较好的化学与数学基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除使学生获得有关药代动力学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方法自学能力。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人体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科学,它在寻找和评价新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药品的生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
   临床药理学重点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也是药理学研究的最后综合阶段,根据研究结果,可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指导临床合理和安全用药,并可对新药做出确切的、科学的评价,为药品的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临床药理学的教学,使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学完药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常用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理,以及药物相互作用机理等,以适应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需要。
   其中,总论主要内容包括: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新药研制与开发、新药审批与药品管理、围生期和老年人的临床用药、遗传药理学、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性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各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抗菌药物、治疗心血管、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的药物,还有基因治疗理论及在疾病治疗中的前景。讲授的重点在于对临床应用的重要药物的疗效、体内过程和安全性等做出评价,拟定出合理的给药方案。
   
组织细胞培养技术
   组织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科的许多领域,并在农、林、医药和一些相关工业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课程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系统地了解动物细胞和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及其在科研和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研究动态。细胞工程依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等;基本技术包括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技术等。本课讲授内容包括: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的设备条件与培养物的检查、体外培养的基本组织、细胞建系和鉴定、细胞周期分析与细胞克隆化技术、器官培养、 干细胞的培养、细胞培养在细胞分化研究中的应用、细胞培养在细胞衰老、凋亡研究中的应用、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制备、细胞培养的应用。
   
   
   
   
   
   
   
   
   
   
   
   
   
   
   
   
   
◆ 医学影像学课程
影像诊断学
   影像诊断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学科,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影像诊断学主要包括X线诊断学、CT诊断学和MRI诊断学等。
   X线诊断学
   主要介绍X线成像原理、检查方法、阅片程序和疾病诊断原则及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与诊断,其中各系统的基本征象和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为重点。学习时应注意:(1)影像诊断主要依据各种图像,其原理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2)影像诊断主要是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和综合而做出的;(3)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均各有优势与不足,任何一种技术均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方法;(4)影像诊断有一定限度,必须结合临床资料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计算机断层成像(CT)诊断学
   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它使传统X线检查难以显示的器官及其病变成像,图像逼真、清晰,解剖关系明确,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螺旋CT的开发和应用,成为CT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CT主要用于脑、纵膈、肺、腹腔脏器、腹膜后脏器与盆腔脏器及脊柱等检查,近年来多层螺旋CT用于冠脉成像也很有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MRI的成像原理与CT不同,它利用1H在磁场中产生信号经过计算机重建成像,反映的是组织信号变化,其组织分辨力更高,使中枢神经系统图像更加逼真和清晰。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并日臻成熟完善,尤其是功能成像技术在超急性脑梗死诊断与脑功能研究等方面显示出很大优势。MRI的检查范围除了消化道和呼吸道外基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在颅脑、脊髓等部位应用普遍。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也称介入影像学,是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并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等,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或用以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材料,以明确病变性质的一门科学。
   介入放射学的导向设备主要为X线电视透视、DSA、超声、CT和MRI。按照介入治疗的途径不同,它分为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技术。血管性介入技术包括:经导管栓塞术、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心脏瓣膜狭窄经皮球囊成形术、经导管药物灌注治疗及其他血管介入技术。非血管性介入技术包括:管腔狭窄扩张成形术、经皮穿刺引流与抽吸术、结石的介入处理、经皮椎间盘脱出切吸术,经皮针刺活检等。
   目前介入治疗技术在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对出血、动脉瘤、良恶性肿瘤、冠状动脉狭窄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得放射科医生的职能由过去以诊断为主发展到诊治并重的新阶段。
   
核医学影像学
   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它与物理学、化学、电子学、药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密切相关,随着核技术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应用价值亦越大。
   核医学主要分为临床核医学和实验核医学。临床核医学是研究放射性核素及射线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技术和理论,是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安全可靠、结构与功能结合及可进行动态分析的特点。诊断中可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对脏器进行断层显像,以反映脏器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肿瘤的功能代谢变化中显示了极其重要作用,如18F-FDG脑功能代谢显像及肿瘤代谢显象、13NH3心肌灌注显像等。核素介入或导向治疗甲亢、恶性肿瘤及骨转移癌等已取得显著疗效。
   实验核医学以实验核技术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代谢的变化。包括核测量技术、标记技术、示踪技术、体外放射分析技术、活化分析技术和放射自显影技术。特点是应用面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尤其在基础医学、生物医学、生命现象及疾病过程的探讨作用极为显著。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设备学
   医学影像设备学主要介绍X线、CT、MRI、US和核医学设备,介入放射学和立体定位放射外科设备的发展过程,介绍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体系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医学影像治疗设备两大类。
   本门课程主要介绍常规X线机、数字X线机、X线计算机体层(CT)、磁共振(MRI)、超声以及核医学等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功能、技术参数和应用特点,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设备的使用特点。
   
数字影像和PACS
   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CT研制成功,80年代开发了数字式X线设备,90年代中期X线实时高分辨力平板探测器的发明,使X线影像完成了由模拟到数字的飞跃。
   数字影像和PACS主要介绍了数字影像的成像设备、成像原理、成像特点、临床应用及其发展方向;PACS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化技术(DICOM3.0)、图像信息的采集、图像存储、图像压缩、图像显示、处理和传输网络。数字化影像技术将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未来医学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超声诊断学
   超声诊断学具有无创性、准确性高、简便易行、易于重复等特点,日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欢迎,成为诊断疾病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随着超声医学的飞速发展,超声探察的途径已经从体外进入到腔内、血管内。超声诊断仪已经从超声诊断室进入了手术室、监护室、急诊室。目前胎儿超声、经颅超声、血管内超声、心内超声、体内超声、介入超声等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
   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超声诊断学基本的原理和心脏、腹部、妇产、血管和小器官等各部分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并了解超声诊断学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工作服务。
   
放射生物及治疗学
   放射肿瘤学是研究利用放射线治疗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放射治疗以恶性肿瘤为主,也用于治疗某些良性疾病。放射治疗学包括三个方面:① 放射物理学:研究发生射线的设备,射线的种类及物理特性,射线的剂量,以及设备保养维修的一门学科;② 放射生物学:研究放射线与机体组织细胞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③ 临床放射治疗学:医生在临床用射线治疗患者的疾病,包括选择疾病适应症、确定治疗计划、制定医嘱处方、执行治疗医嘱、观察及处理治疗反应等项内容。
   本学科要求达到的基本技能:(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肿瘤放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了解简单照射野的设计要点;(4)了解放射肿瘤治疗技术的进展及放射治疗的具体实施过程。
   
分子影像学
   分子影像学是现代医学影像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代表了未来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如果上个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话,本世纪的主要影响因素将来自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因此分子影像学是现代医学、生命科学与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将成为影像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阶段。分子影像学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由Weissleder首先提出的,经过不断研究与完善,当今对分子影像学的定义如下,是在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方法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的一门学科,与传统的医学影像学相比,它着眼于生物过程的基础变化,揭示疾病在细胞、亚细胞或基因分子水平上的改变,而不是这些基因分子改变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关注这门最新学科发展与动态,并获得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通过本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达到:熟悉分子影像学的概念与成像基本原理及成像的条件;了解光学分子成像的基本知识;掌握磁共振与核医学分子成像的基本原理、基本条件与临床应用;了解超声分子成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熟悉分子成像在肿瘤研究、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等。
   
   
   
   
   
   
   
   
   
   
◆ 麻醉学课程
麻醉解剖学
   麻醉解剖学是从麻醉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局部配布规律及临床应用的科学,属于应用解剖学的范畴。它侧重研究与临床麻醉、疼痛诊疗、危重病监测与治疗等学科相关的人体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授课方式为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并以实际解剖为重点,主要内容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会阴、脊柱区、上肢和下肢。它与一般局部解剖不同的是可先在尸体上模拟穿刺然后进行解剖,如解剖大中血管、神经干等时,在解剖前可行体表定位度量,进行血管模拟穿刺;神经干模拟阻滞可先向阻滞部位注射染料,然后再行解剖并验证其准确性。解剖椎管及其内容物也可在解剖之前通过注射染料模拟各种穿刺,打开椎管后再进行验证,这样可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开设麻醉解剖学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面标志的摸认、器官体表投影的度量、脏器位置毗邻的观察、血管神经走向的辨认以及局部层次结构的解剖,进一步了解、熟悉和掌握人体局部配布规律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其他临床医学和麻醉医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熟悉和掌握如气管插管、体外循环、椎管内麻醉、大血管穿刺和周围神经阻滞等临床麻醉实践所必需的解剖学知识,以便为麻醉学的临床实践服务。
   
麻醉生理学
   麻醉生理学是研究生理学在麻醉学中的应用以及麻醉和手术对机体各种活动规律影响的学科,是麻醉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其内容主要介绍与麻醉专业密切相关的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并介绍在麻醉状态下生命活动变化的特点与规律。
   麻醉生理学着重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麻醉学临床有关的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的特点与规律,为毕业后应用这些理论来指导临床医疗、科研实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供必要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其多种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描述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
   
麻醉药理学
   麻醉药理学属于药理学的一个分支,是麻醉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麻醉药理学主要研究麻醉常用药及相关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为麻醉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
   麻醉药理学是麻醉学与药理学的交叉科学,与基础药理学有相通之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药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麻醉专科用药的药理学基础及本专科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为麻醉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麻醉药物药代谢动力学
   本课程为麻醉学专业学生攻读麻醉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教学目的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知识,毕业后同学在担当麻醉师职责的同时,开展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设计和优选给药方案,做到用药个体化,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及避免不良反应。教学内容除包括某些基本药代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外,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阐述药代动力学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应用以及重要药物在人体的生理处置、药代动力学特点、血药浓度测定及其与药效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治疗药物监测拟定给药方案等。
   
麻醉设备学
   麻醉设备学是麻醉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掌握麻醉设备学是麻醉技术实施的基础与重要环节。在学习麻醉监测技术、医学物理学的基础上,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麻醉机的结构和应用,临床麻醉工作中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应用及注意事项,包括各种呼吸功能监测、循环功能监测、体温监测、气体监测、脑电监测、肌松监测等监测仪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的应用及工作原理。
   
临床麻醉学
   临床麻醉学是麻醉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对麻醉专业学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在学习了麻醉解剖学、麻醉药理学、麻醉设备学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麻醉前准备和注意事项、各种部位手术的麻醉和特殊病人的麻醉以及临床麻醉的特殊技术(包括低温技术和控制性降压技术)。掌握临床麻醉的各种方法和麻醉并发症的防治。结合临床见习及实习,使学生完全掌握各种病人麻醉的实施和麻醉管理的临床工作。
   
疼痛诊疗学
   疼痛诊疗学是麻醉学专业普通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麻醉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阐述疼痛及疼痛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学科。作为麻醉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本课程重点介绍临床疼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内容包括疼痛的基础知识、疼痛的诊断、疼痛的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及其他方法,身体各部分疼痛及特殊疼痛的诊断和治疗。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疼痛的机制、疼痛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方法及疼痛治疗的原理,掌握疼痛的药物治疗、以神经阻滞为主的疼痛治疗、癌性疼痛的治疗、小儿镇痛、手术后镇痛、分娩镇痛等。
   
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是麻醉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已成为现代麻醉科医师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临床麻醉学基础上,主要掌握危重病诊治的共同临床基础,以水、电解质、酸碱、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治等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应掌握危重病人的临床监测技术与判断、主要治疗技术及其病理生理学机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与相关课程的纵横联系,达到的融会贯通的目的。
   
   
   
   
   
   
   
   
   
   
◆ 预防医学课程
卫生学
   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门学科,它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劳动能力的目的。其教学目的是联系医学专业的特点,使学生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了解三级预防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原则和基本组织措施,为以后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打下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生活环境、食物、生产环境中环境因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在医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导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作为一门群体科学,流行病学在医学教育、研究和服务三个领域中最具平衡和杠杆作用,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流行病学及其思维方法不仅是重新将医学和公共卫生结合在一起的方法之一,也是当前最可行和最有用的方法。目前,流行病学不仅仅是一门方法学,它还是应用于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实践医学,有着极强的应用性。医学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在头脑中可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群体观念及环境观念,使学生在掌握必要临床知识的基础上,再掌握一些相应的预防医学知识,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流行病与传染病学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学科之一,在医学教育、研究和服务三个领域中最具平衡和杠杆作用。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流行病学及其思维方法不仅是重新将医学和公共卫生结合在一起的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也是当前最可行和最有用的方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在头脑中可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群体观念及环境观念,使其将来能够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健康投资和卫生资源的管理及评价。传染病学可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将来对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是医疗、口腔、医学检验等专业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这一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数理统计的基本规律;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掌握医学研究的调查、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国内外医学杂志时理解一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方法;能够自行设计实验和做一般的数据处理;能够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判断实验结果;能够熟练的应用计算器;提高学生医疗工作的科研实践能力;完善学生医学基本理论和技能。课程的主要内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数值型资料的描述与推断,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秩和检验,线性相关与回归,统计设计等。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旨在介绍生活居住环境因素特别是由于社会生产、人类集居所形成的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以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教学采用理论讲授与实验技术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开展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方法,为毕业后从事预防卫生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它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食品卫生学或食品安全是研究食物中含有的或混入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安全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以及一些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营养素的摄入量计算和食谱的编制方法。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社区营养等;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包括污染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监测管理以及预防措施等;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品添加剂,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以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研究与职业生命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以职业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本学科的新知识、新内容、新进展及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以适应我国现代职业卫生工作的要求,继而成为本学科的高级专业人才。
   
卫生法规与卫生监督学
   卫生法规与卫生监督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的交叉学科。该学科旨在阐述我国卫生法的产生及发展,研究我国现行卫生法律规定,解决卫生执法过程中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通过对相关的概念、原则、手段以及立法等方面的介绍,掌握卫生法规是如何作为卫生监督实际工作的理论依据。
   它从卫生监督管理的实践需要出发,结合我国卫生监督实际,将卫生法学、行政学、管理学、监督学等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阐明卫生法规与卫生监督学的基本理论、监督程序、具体监督事项等内容。
   
卫生微生物学
   卫生微生物学是预防医学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卫生微生物学总论、卫生微生物学各论。总论主要介绍卫生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微生物的生态,环境中微生物主要类型及研究方法,环境的消毒处理,生物恐怖武器等。各论主要介绍环境、水、空气、土壤、食品、药品、化妆品、日用品等中的微生物,以及公共场所、医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微生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生态、生境特征,各种环境微生物的来源、种类、生存条件和特点,指标微生物的确定原则和检测方法,卫生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方法等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科学研究和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妇女保健学
   妇女保健学是一门将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通过研究妇女一生中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研究生物、环境、社会及心理等因素对妇女生殖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保健对策,以保障和增进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妇女生命周期中不同时期生殖系统变化、生殖生理及心理行为特点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保健需求、妇女常见病的流行特征、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掌握社区妇女保健服务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妇女保健服务的监督和评价方法。熟悉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生殖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
   
儿童少年卫生学
   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本学科主要研究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系,发挥身心发育潜力,改善外界环境条件,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减少和控制消极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积极的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儿少卫生学的学习需要以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心理学、预防医学如健康教育、流行病学以及卫生统计学为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儿童少年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将来解决儿童少年卫生、妇幼保健以及学校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 护理学课程
基础护理学
   本课程供护理学专业本科使用。主要内容涵盖了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最普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护理实践中,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思想和信念,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为各专科护理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当前临床护理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护理心理学
   供护理学本科学生使用。课程主要介绍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发展现状以及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式,心理学基础知识,护士职业心理及其优化,心理、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及作用,临床心理护理的实践。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以现代医学观和整体护理思想为指导,运用临床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技术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心理护理。
   
内科护理学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主要内容: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重点介绍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思维方式,对各系统疾病病人采取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外科护理学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课程主要介绍:外科常见疾病的常见病、病生、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及对外科各系统常见疾病病人提供优质的个体化护理措施。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外科护理基本知识理论知识,同时培养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独立完成各专科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授课应紧密联系临床,结合病例教学,强调护理技术操作的实践。

妇产科护理学
   本课程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的主要介绍:女性心理、女性生殖系统生理以及各种疾病的特点,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完成妇产科护理任务。授课应当以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临床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深入临床实地见习护理操作技术。
   
儿科护理学
   本课程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主要课程内容包括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以及各种疾病的特点及护理要点。目的是培养儿科临床高级护理人才,熟练运用儿科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和技能。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注意采用
   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效果,鼓励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精神科护理学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对人类异常精神活动现象的认识并在临床各科、社区、社会中对出现不同程度异常精神活动的个体或群体,以及护士自身的心理具有正确地、客观地、较完整地认识;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进行整体护理,维护病人的利益与尊严。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精神科护理学及相关知识。授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精神科病区,实地见习。
   
眼耳鼻咽喉护理学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生。 课程主要介绍眼耳鼻咽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要点,及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思维方式,对眼耳鼻咽喉疾病病人采取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口腔护理学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主要介绍口腔常见病和多
   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要点,及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思维方式,对口腔疾病病人采取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康复护理学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较全面的介绍了康复护理的理论和方法。日常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功能训练和康复治疗方法,及常见疾病和损伤病人的康复治疗护理措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康复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与课程教学中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内容,注意实用性。
   
老年护理学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主要介绍有关老年期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和技能。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对老年人护理的相关知识。授课应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社区,实地见习。
   
社区护理学
   供护理专业本科生使用。本课程主要介绍社区基本知识和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社区重点人群的护理、社区康复护理、临终护理的实施等。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教学过程中要求紧密结合社区护理实践,突出社区护理区别于临床护理的特点。
   
中医护理学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生。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临床和技能操作。目的是使学生结合专业特点有的放矢的学好祖国医学,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其指导下的护理方法。教学过程中要求突出中医和护理两个特点,注重对基础理论的讲授,临床护理方法应着重讲解临床工作中护士能够掌握和可以使用的。
   
急危重症护理学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使用。课程主要介绍院前救护,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常用的急救技术。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急危重症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中注意结合实践培养学生急救工作的应急能力和初步的管理能力。
   
护理英语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的主要培养学生用英文表达基础护理或专科护理知识,能够在护理实践中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交流,能够用英文书写护理文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英语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理论课以讲授为主,实践课充分让学生参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让学生观看英文片断,进行讨论及情景对话设计、表演等。
   
   
   
◆ 管理学课程
运筹学
   运筹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系统,尤其是企业组织的科学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运筹学这一对于人们的决策提供定量分析与选择依据的学科,已经成为现代化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运筹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或工作打下基础。学习本课程前,学生需具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基本知识。
   
管理统计学基础
   管理统计学基础是现代卫生管理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一,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在卫生事业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统计思维方法,为将来从事卫生管理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管理统计学基础教学通过理论和实习两种方式进行。理论课以启发为主,着重阐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实习课中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做习题,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熟悉统计方法的应用。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从管理主体的角度阐述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基本规律,为学习和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医院管理、药品营销等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教学目标是:1、教授学生比较系统的管理学原理、管理职能和技术方法,使他们能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科学管理的观点与方法,能认识、分析和初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2、通过实验或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管理工作的思维方法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不断锻炼和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进行科学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工作作风。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对管理过程普遍规律的认识,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引进、消化、吸收并联系实际管理工作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所创新。
   
会计学
   本课程为管理专业本科生管理技能教学内容,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现代会计学和会计核算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初步掌握一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方法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和从事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基本内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资产的核算;负债的核算;所有者权益的核算;收入、支出和利润的核算。
   
卫生法学
   卫生法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和交融,并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卫生法学以卫生法律规范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卫生法学的基本理论;卫生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国外卫生法学理论、立法和司法实践;我国现行的卫生法律制度的实施与监督;以及如何运用卫生法学理论来解决医学科学发展实践中的新问题等。通过理论与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卫生法学的理论发展,熟悉和掌握我国在卫生事业领域内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卫生法规在实际工作当中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卫生法概述﹑卫生法律关系、卫生法律规范与卫生法渊源、卫生法的制定与实施﹑卫生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医政管理法律制度药政管理法律制度﹑公共卫生法律制度、初级卫生保健法律制度等。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是一门医学与社会学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主要研究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即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重点介绍社会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改变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方式与方法,树立健康促进理念,增强群体预防、社会卫生经济观点,掌握社会卫生保健方法与技能,提高对社会卫生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以及卫生管理的决策能力,增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医疗服务管理
   医疗服务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必修课程之一。学习和研究医疗服务管理知识,有利于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使医院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从医疗服务运营的特征出发,阐述如何进行医疗服务管理;第二,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阐述医疗服务过程中如何让病人满意;第三,重点讨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在医院竞争中的必要性;第四,整个课程贯穿了通过医疗服务管理赢得竞争优势这一主线。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医疗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运用该知识指导实践,做好医疗服务工作。本门课程应在学生学完医学、预防医学、管理统计等课程之后开设。
   
管理统计软件应用
   管理统计软件应用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开设,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讲授的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统计分析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入,相应地产生了各种统计软件,供广大的统计工作者或爱好者使用而设。本课程主要介绍统计软件SPSS在管理统计中的应用,要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计算。
   
医院管理学
   医院管理学是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并阐明医院管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医院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既与医学科学相联系,又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联系,因此本门课程应在学生学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管理统计和管理学基础等课程之后开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医院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运用医院管理学知识和理论指导医院管理实践。
   
卫生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其研究的内容是揭示卫生服务过程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分析和评价卫生服务投入与产出、制定卫生政策和决策的主要工具。本课程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卫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结合我国卫生经济管理和卫生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
   
医院会计
   医院会计是在学习了会计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为使管理专业学生进一步了解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和管理特点而开设的一门应用型教学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医院会计核算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初步掌握医院会计核算和会计分析方法与技能。
   
卫生事业管理
   卫生管理是卫生事业管理的简称,是研究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如何通过最佳卫生服务,把卫生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分配并及时提供给全体人民,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是管理科学在卫生事业中的具体应用。卫生管理属于管理门类的公共管理学科分支,是广大卫生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较扎实的现代化卫生管理科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不断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卫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着重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管理的能力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卫生监督学
   卫生监督学是研究卫生法律监督制度以及卫生监督实践一般规律的综合边缘学科。它从卫生监督管理的实践需要出发,结合我国卫生监督实际,将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监督学等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阐明了卫生法基础理论和行政处罚及法律救济制度、卫生监督的基本理论、监督程序、具体监督事项等内容。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卫生监督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未来的卫生监督实践中,合理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共卫生与人体健康,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是现代社会大学教育中的基本素质教育内容之一,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经济学成为他们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帮助学生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角度出发,理解掌握和把握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知识,学会用经济学的思想来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有效使用有限资源、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济活动是现代社会活动中最普遍、最广泛的活动。社会公共管理活动的本质是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活动秩序与效率的保障,经济学为公共管理提供了基本的理论。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学修养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生存素质要求。本课程将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奠定基础。
   通过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学科的范式、理论框架和经济学新进展,能够正确运用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够理解和执行经济政策,能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的高级内容。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需求、供给(生产力理论等)、市场结构、价格形成、总量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经济学前沿研究成果,能够利用基本的经济学模型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
   现代管理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组织行为学之所以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就是因为它研究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通过组织行为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的特点及基本理论,从而为进行科学的管理打下基础。
   
经济法
   经济法适用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法学专业。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学部门之一,是管理、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经济法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经济法理论、熟悉相关的法律规定,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思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提高应用所学经济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经济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疗保险学
   医疗保险学是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当前,医疗保险学作为研究疾病风险与补偿规律及方法的一门独立学科,在发展和完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健康保障制度,促进卫生事业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讲授的内容包括医疗保险学基本原理、医疗保险需求与供给、医疗保险精算原理与方法、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医疗保险的改革与评价、补充医疗保险、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国外医疗保险的比较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医疗保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医疗保险的性质、意义与作用;初步掌握我国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导向、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与控制以及医疗保险市场的运行规律与特征。
   
   
   
   
   
   
   
   
   
   
◆ 生物技术课程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即生命的化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生物化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现代技术来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科学。学习和研究生物化学的目的在于阐明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基础,并与其他学科配合,来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掌握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等物质代谢途径和能量的产生;掌握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及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酶催化反应的机理,物质代谢途径的调控和信号转导途径。
   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分光光度、离心、电泳、层析、蛋白质免疫印记等生物化学基本分析鉴定技术,熟悉DNA、质粒、酶、蛋白质、多糖等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的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主要研究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基因工程四大工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一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科学的交叉学科,该学科的学习对生物工程和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之一。
   酶工程主要掌握细胞或细胞的一部分(如酶)作为催化剂的反应过程反应的速率、反应产物的产率及影响反应速率和转化率的各种因素,熟悉游离及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及酶催化的应用。发酵工程主要掌握微生物发酵的方式和特点,掌握影响微生物发酵的各种相关因素。熟悉酒精发酵过程。细胞工程主要研究细胞生长、营养物质消耗及产物合成的动力学、传质对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影响及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放大等内容。基因工程主要掌握基因重组的过程和应用。由于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重组细胞和动植物细胞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生物技术产物的生产,在这门课程中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植物生物学
   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介绍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植物界中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史、亲缘关系和演化发展等知识;种子植物分类的一般知识和重要科、属、种的特征,认识当地习见代表植物;常用药用植物、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果、花卉、蔬菜品种。并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植物形态解剖、描述、检索、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显微镜的使用及徒手切片、装片、染色、生物绘图等方法和技术。
   
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基础学科,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动物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规律。随着科学的发展,动物学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课程介绍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分类;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在控制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经济动物、水产动物养殖和利用中动物学知识的应用;医药卫生、工业工程、仿生学以及高科技领域中动物学知识的应用。
   
遗传学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核心学科。从1900年孟德尔揭示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以来,遗传学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在近代自然科学史上,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不断赋予新的科学内涵。
   遗传学课程以遗传学的核心——基因为主线,从遗传因子的分离、自由组合开始,论述遗传因子的载体——染色体的高级结构,讲授基因的本质、基因的效应;基因的精细结构,基因的表达、调控、突变;遗传重组,基因工程,染色体工程和细胞工程;基因组、基因组学,基因组的分析和遗传印记;基因与生物发育,数量性状的遗传,群体中的基因结构与生物的进化,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细胞质中基因的遗传,以及遗传学与人类健康等相关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追踪遗传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新兴科学。生物信息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中,成为生命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和应用;分子生物学信息数据库;核酸、基因组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库的检索;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相似性分析方法;基因预测、基因组注释、和基因组的功能注释;蛋白质结构的预测和蛋白质家族分析;其它蛋白质分析工具等内容。
   
动物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之一,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它是一门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组织、器官及其细胞离体培养的原理与技术,为从事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及其与细胞工程有关的生物技术产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本实验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建立细胞培养、细胞工程基本理论的,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动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学会培养基的选择和配制,掌握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的条件与操作方法,初步药物筛选等基本技术。通过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以上主要的一些基本技能,为独立开展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也称遗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它是从DNA水平改造物种性状的一门科学。30多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生产实际应用方面,该学科都取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成就,特别是在生物制药、食品、化工、轻工、农业、能源和环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重组DNA技术不仅使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极大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人类进步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基因工程学正以新的势头向前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生物科学研究诸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其应用意义之深远、潜力之巨大,都是无法估量的。
   随着基因工程的迅猛发展,国内许多高校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有关课程。本课程讲授的内容力求涵盖当前的研究进展,比较系统地向本科学生介绍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内容涉及 DNA 重组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外源基因的稳定高效表达技术等,以拓宽学生生命科学的知识面,为日后熟练驾驭这项技术服务于科学研究及国民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研究体系的基本原理;感性认识基因工程操作的技术方法;了解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酶工程
   酶工程是生物技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酶工程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是生物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酶工程是随着酶学研究迅速发展,特别是酶的应用推广使酶学和工程学相互渗透结合、发展而成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酶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相结合而产生的交叉科学技术。它是从应用的目的出发研究酶,是在一定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性质,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的技术,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各专业学生较全面了解酶学与酶工程的具体内容,掌握酶工程的基本理论,解决酶工程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理解并掌握酶分析方法和技术、化学酶工程和生物酶工程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固定化酶的生产技术和应用。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来解决一些与生产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为从事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应有的理论基础。
   
微生物发酵工程
   《微生物发酵工程》 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现代发酵工程理论和技术的实际应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各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性及专业后续课开设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本课程以吴剑波主编的“微生物制药”为主要授课教材,以罗大珍、林雅兰主编的“现代微生物发酵及技术教程”为主要补充教材,按照微生物制药的基本过程讲述,使学生对微生物制药研制的基本理论、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分离纯化技术有全面的认识和掌握,为从事生物技术制药行业工作奠定专业基础。
   教学内容:微生物药物的产生菌,新药产生菌的分离,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和菌种改良,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保藏,微生物药物的生物合成,微生物药物的发酵工艺学,微生物药物的分离、精制和鉴别以及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分子克隆技术
   分子克隆技术是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它从DNA水平改造物种性状,使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极大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二十世纪影响全球的技术之一。目前,由于分子克隆技术发展活跃,在基本技术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新的技术、新的理论层出不穷,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我们认为,在本科教育阶段使学生打好基础,了解分子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原核生物基因工程为例,使学生熟悉对核酸和蛋白质(酶)进行操作的基本技能,从而不仅培养起学生独立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工作的能力,而且培养起学生不断跟踪这个领域前沿发展的素质。
   本实验课程是专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实验技术课,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及技术开发工作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之一,本课程具有知识面宽、实验性强、精密仪器使用多之特点,其目的是使本科生在参加工作和进入攻读硕士研究生之前,不仅对现代分子克隆技术手段从理论上有更深的理解,而且通过质粒载体DNA的提取、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片段纯化、酶切、连接、转化和重组子的筛选等实验操作,让学生充分掌握分子克隆技术的基本实验技术和大型精密仪器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举一反三,深入领悟分子克隆技术的精髓。为其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生物制药
   生物制药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是在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本课程将向学生全面介绍生物技术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具体从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微生物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蛋白质工程制药、生物化学制药六个方面进行系统地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技术药物制备和生产的一般规律、基本方法、制造工艺及其控制原理,了解其基本原理、方法和影响因素。本课程还将通过实例说明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来研究和生产新型生物药物。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生物技术药物研制的全过程,对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制和生产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 法学课程
法理学
   法理学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是对法律的哲理性说明,故又称法哲学。法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法学导论、法的本体、法的起源与发展、法的作用和价值、法的运行以及法与社会等,它从宏观上揭示法律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法理学属于法学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探讨法的普遍原理或最高原理,为各部门法学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理的任务。
   
宪法
   宪法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亦是法学专业基础课程。宪法学是以宪法和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主要内容有:宪法基本理论,包括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的制定、宪法的基本原则等;宪法基本制度,包括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宪法的实施,包括宪法实施过程、宪法解释、宪法修改、宪法实施评价与违宪审查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的宪政制度,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同时为部门法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民法
   民法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本课程主要内容有:民法总论、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和侵权行为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具体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规范,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分析和处理有关实务问题。
   
刑法
   刑法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是部门法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刑法学主要内容有:刑法总论,主要包括刑法概说、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正当防卫、共同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的体系和种类等;刑法各论,主要包括我国刑法规定的十大类犯罪。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刑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系统掌握我国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各种原理、原则和制度,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主要内容有:行政法,主要包括行政法概述、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法律责任、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内容。行政诉讼法,主要包括行政诉讼法概述、行政诉讼基本原则、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管辖、行政诉讼的证据、行政诉讼程序等。本课程旨在系统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具体的制度与规则,提高学生运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商法
   商法是法学专业主干课之一,是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部门法学。主要内容有:总论、公司法、破产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和海商法等。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商法理论、熟悉相关的法律规定;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商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法
   经济法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调整国家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内容有:经济法总论、经济法主体、市场监督法和宏观调控法。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经济法理论,熟悉相关的法律规定,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主要内容有: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其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及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等。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产权法理论和知识以及法律、法规、政策和分析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以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政权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学科。主要内容有: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和中国近现代法律制度。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历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法制历史的变迁,系统掌握中国法制发展规律,认清中国法制发展的趋势,加深对中国当代法学的理解。
   
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以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学科。内容主要包括国际间有关商品和资本流通的各个环节,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及资金融通、国际间的技术转移等。学习和研究国际经济法,有利于加深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的变化和发展的把握和理解。
   
国际法
   国际法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法的基础理论、国际法上的主要条约、国际法律争端解决体系等。本课程教学旨在了解并掌握有关国际法的基本规则及重要的习惯法规则,以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国际私法
   国际私法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以具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重要的部门法律。旨在系统掌握国际私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掌握中国参加或缔结的重要国际私法公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外国国际私法立法的基本制度,培养学生运用国际私法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涉外民商事法律问题的能力。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是我国三大诉讼法律之一。主要内容有:民事诉讼基本原理、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和民事诉讼法律实践。本课程教学旨在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程序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公正民主的法律意识;熟悉各种民事诉讼规范,正确理解民事诉讼各种程序的规定,提高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处理民事纠纷的能力。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刑事诉讼法是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是我国三大诉讼法律之一。主要内容有:刑事诉讼基本原理、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和刑事诉讼法律实践。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各项诉讼程序,熟悉刑事诉讼法律条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刑事诉讼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很好地适应刑事司法实际工作和有关理论研究的需要。
   
   
   
   
   
   
   
◆ 摄影课程
黑白摄影
   黑白摄影课程是摄影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摄影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继感光材料与暗房工艺课程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与严谨的实习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学习内容。
   一是“黑白摄影的影调调节”作为该门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黑白摄影滤色镜的类型、特点及其作用。其中包括:黑白感光胶片的类型与感色性能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黑白摄影滤色镜的滤色原理、滤光特点;黑白摄影滤色镜在调整物体颜色的亮度、强调反差、矫正胶片与人视觉上差别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黑、白、灰影调在视觉艺术中的造型作用及结构变化” 为该门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影调的形成过程和造型作用,处理影调的依据及影响影调的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学习与研究,提升学生掌握运用影调的对比改变画面结构、均衡画面、渲染画面气氛以及运用影调对于景物的空间感、立体感和质感进行表现的能力。
   三是通过对黑白摄影作品的分析及对黑白摄影艺术语言的学习和理解,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把握黑白摄影艺术语言的实质,并将对黑白摄影艺术语言的认识,融汇在具体的摄影实践中;把握黑白摄影凝重、飘逸的黑白气势以及强烈浑厚的审美品格,拍摄出具有思想内涵和表现深度的黑白摄影作品。

静物摄影
   静物摄影课程是摄影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静物摄影不同于其它摄影,通过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提高摄影技术技巧和专业艺术修养。该课程是以摄影用光,特别是人工光的学习与应用为主要内容,为以后商业摄影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学内容及要求包括:掌握形、色、质概念及静物的范畴,掌握静物摄影基本方法,了解静物摄影必要的设备及器材的使用;研究静物摄影的用光,掌握静物摄影的布光方法,了解静物摄影的用光基本原理;掌握静物摄影的构图方法,了解静物摄影的构图基本原理;掌握静物摄影的设置方法,了解静物摄影的背景种类;掌握静物摄影的拍摄技巧,了解静物摄影的布光方法等。实践操作分两阶段进行:一为初级拍摄阶段,按照不同物体对光线的作用性质来逐个拍摄了解,掌握不同物体在不同光线下表现出的视觉效果。二为创意拍摄阶段,学生找寻拍摄题材,要求符合静物摄影审美要求,能够做到用光准确,构图完整,准确表达拍摄意图。
   
影视画面语言
   影视画面语言是摄影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影视传媒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
   影视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影视画面是影视制作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影视艺术的基本语言。通过对影视画面构成的镜头元素、拍摄手段、剪辑方法等艺术特性和规律的学习与研究,并结合优秀影视作品的读解和问题解析,掌握影视画面创作的基本规律和要点,为进一步学习各类体裁的影视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纪实与报道摄影
   纪实与报道摄影课程是摄影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在图片摄影的专业教学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一、纪实与报道摄影概念的界定;二、纪实摄影的特点;三、纪实与报道摄影发展的历史;四、纪实与报道摄影作品研究。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通过对纪实摄影源流的探究,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纪实摄影不同概念的界定情况,寻找纪实摄影概念形成的支撑点;通过对文献记录摄影、新闻摄影、艺术摄影本质的剖析,掌握纪实摄影与之特有的区别,求得纪实摄影概念确立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纪实摄影和报道摄影特点的了解,认识这种摄影形式对摄影者所提出的要求。
   通过“纪实与报道摄影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纪实、报道摄影作品研究”的教学演示,掌握纪实与报道摄影社会的、理性的、人本的表现特征;体会纪实与报道摄影,在世界历史发展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化中所呈现出的巨大作用。在从感性上解读纪实摄影和报道作品的同时,使学生能够从理性上形成对纪实与报道摄影全方位的、自我的了解。介绍国内外纪实与报道摄影家对生活的理解程度及其工作方式,并将其转变为学生们的自觉行动,去认识和观察生活、关注百姓、直面人生、张扬人性,学会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和捕捉,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为今后所能从事的这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是影视传媒专业的专业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电视新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本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达到:了解电视新闻的概念、特点、种类以及每种类型的特点,掌握拍摄、编辑电视新闻片的技能。本学科为影视传媒专业重要考试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的观点。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
   本学科要求达到的基本技能:(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听讲时扼要记笔记,有效使用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实习指导;(2)要求能熟练使用摄像机、编辑机。(3)要求能独立进行电视新闻片的拍摄、编辑。
   
人物摄影
   人物摄影是图片摄影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学习与研究生活中以人物为表现对象的摄影作品。人物摄影的教学目的是有效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想象,充分运用构图、造型、光影和色彩的艺术语言,描述被摄主体的人物神态,刻画其深层的内心世界,尽可能地表现出被摄人物的形象化和个性化特征。教学内容及要求包括:了解人物摄影发展简史,熟悉具有代表性风格的人物及机构;掌握人物摄影的特点及表现方法、了解人物摄影与人像摄影表现方式的差别;掌握人物摄影的表现要求,了解室内人物摄影布光的特点;最后通过人物摄影表现方法分析启发学生寻找个人的表现风格,通过人物摄影作品研究,了解当代国内外著名摄影家的表现风格。
   
   
   
   
   
   
   
   
   
   
   
◆ 艺术设计课程
VI设计
   VI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VI既视觉识别,是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VI即(Visual Identity),通译为视觉识别系统,是CIS系统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其教学要使学生初步了解VI的基本理论,掌握VI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程序形式。使学生了解VI设计的发展历史及其一些主要的设计案例,以及VI设计体系形成的原理,能够根据VI设计的程序,进行市场调研与正确的设计定位,确定设计表达要素,具有从基础系统到应用系统,完整、系统地进行VI设计与VI手册制定的能力。
   
图形创意
   图形创意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方向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承担着将学生已具备的造型能力、创造性思维方式引向专业所需的方向与方法的重任,为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奠定学习基础。以开拓思维想象力,培养设计观念、创造多元的构形设计方法为教学目的,使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客观世界,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发现创意元素,在学习和创造中构建广泛的知识结构,加深对图形语言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想象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建立“创意”的观念;通过联想的方法,训练学生有意识地捕捉生活中的视觉形象,并创造新的视觉形象;通过象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增强创意的表现力。
   
现代设计史
   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方向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建立对设计历史及各时期设计风格样式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对设计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对设计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思考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内容包括:设计史的对象、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及影响;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与包豪斯;工业设计的兴起、现代设计的职业化与制度化;富裕社会与国际主义风格、世界现代设计;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史。
   
书籍装帧设计
   书籍装帧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方向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书籍装帧设计创意和表现规律。熟悉书籍装帧设计的工艺制作流程、包装材料的种类质地等,从而具备独立完成书籍装帧整体设计的能力,制作出具特色的装帧设计作品。
   主要内容包括:书籍设计的发展史;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特征;书籍设计术语介绍;书籍装帧的开本设计、字体设计、版面设计等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书籍装帧的整体设计以及相关的技术常识等。带领学生进行简装、精装、传统、现代书籍的装帧设计实践。
   
招贴设计
   招贴设计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方向主干课程之一,是平面设计中相对独立的设计艺术门类,招贴设计不仅用于商业目的而且涉及文化公益事业,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主要的综合性训练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对于大型项目的综合设计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种信息的视觉表现技巧,熟悉各种广告要素的协调及整合方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概念的整合、提炼、概括,信息和视觉化表现,画面效果及艺术表现力,设计及后期制作工艺等。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从概念到视觉化的设计过程及方法,熟悉视觉语言特殊的逻辑关系和规律,能够独立完成调查、分析、创意、设计、制作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广告策划
   广告策划是艺术设计的主干课程之一。从策划的角度,对现代广告活动中的各种策划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广告活动的过程和操作特点,应用科学知识进行广告策划。
   主要内容包括:系统介绍广告策划的科学原理;广告策划的概念和特征;策划的内容、步骤和原则;广告策划的操作实务等。带领学生从目标市场的确定、产品定位的策划,以及广告的诉求策略、表现策略、媒介策略和预算方面,进行设计实践。
   
中外服装史
   中外服装史是形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通过中外服装发展历史的学习,了解古代至现代中西方服装及人物造型的变迁过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开拓学生在现代形象设计中的思路。
   中国服装史的授课内容分别为:服装的起源,上古服装、秦汉服装、魏晋南北朝服装、隋唐服装和宋、辽、金、元服装,明代服装、清代服装以及近现代服装。
   外国服装史的授课内容分别为:古代社会服装、中世纪服装、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17世纪的欧洲服装、18世纪的欧洲服装和19世纪的欧洲服装。讲授过程与图片浏览相结合,讲授内容结合多媒体(投影仪)教学,使学生在赏析各个时期的大量服装图片、电视、电影片断的同时,学习、研究各时期戏剧服装的特点,把握人物的造型特征,并结合书本文字内容加强理解与认识。
   
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是形象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人物形象设计中较为重要的课程。服装文化是一定社会形态中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的反映,它可以决定整体造型的主要风格。服装设计的授课内容为:服装概论、服装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 服装设计的程序、主要类型服装设计、服装的局部结构及其处理以及服装的流行等。服装配饰设计的授课内容为:服装配饰学总论、配饰品的种类及设计、装饰手工艺术、配饰与装扮。学生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应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服饰特征,为人物的整体造型打下扎实的服饰创作基础。
   
戏剧与影视人物设计
   戏剧与影视人物设计是形象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戏剧、影视人物造型的一个主要方向。该课程的讲授将会拓宽学生的就业机会,为一批愿意从事戏剧,影视人物造型发展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
   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为:秦汉时期的人物造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造型、隋唐时期的人物造型、宋辽时期的人物造型、明清时期的人物造型、民国时期的人物造型,以及戏剧、影视人物形象毛发设计等课程。通过对这些富有历史特征人物形象的把握,使学生能较好的适应戏剧,影视人物形象设计工作,同时,为社会提供一批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戏剧、影视人物形象设计的专门人才。
   
化妆设计与技术
   化妆设计与技术是形象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人物造型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为:色彩在化妆中的作用、绘画化妆法的表现、结构妆的重要性、年龄妆的表现方法和塑型化妆的表现方法。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可以较为灵活的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化妆设计与造型,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生活及戏剧影视人物造型。
   
时尚与公共人物设计
   时尚与公共人物设计是形象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生活人物造型的一个主要方向。
   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为:国家政府官员的形象、中外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形象、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形象、金融界、司法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形象、艺术类工作人员的形象和普通人的休闲生活形象。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各行各业的人物造型特点,为当今愈来愈注重自身形象的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准确和优质的设计理念与方案。
   
  

编辑:杨阳 最后更新:2013-2-22 14:07:33

 
快捷菜单

 
    top  
  Copyright (C)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of DMU, All Right Reserved
大连医科大学教务处版权所有 地址: 大连旅顺南路西段9号 总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