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好的状态教书育人,在最好的年华自强不息
——记辽宁省教学名师孙鲜策
2005年7月,刚刚博士毕业的孙鲜策来到大连医科大学,求职过程感受的融融暖意和入职伊始得到的真挚关心让她对职业前景充满了希望和期待。2年后,她顺利晋升副教授,3年后,她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7年后,36岁的她晋升为教授。不负众望,迈入大医校园的第10年,她成为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第15年,她挑起了公共卫生学院的大梁,担任学院院长;硕果累累,她用16年完成了一名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到辽宁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的蜕变;实至名归,工作18年后,她从一名懵懂的青年教师成长为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当年朴素而热烈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好老师,她一直在用最好的状态和心态教书育人,在和学生相互成就的最好年华里,她默默成长,自强不息。
用最好的状态教书
教书育人是她最钟爱的事,在工作中,有时遇到难解的困难,她会向长辈请教,与同行研究,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相信热爱能在迷茫时使人重拾希望,停滞时使人阔步前行。在这份热爱中,她始终坚持站在教学第一线,担任《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导论》等多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其中《卫生学》还被评为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
公共卫生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她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公共卫生知识的传授和公共卫生意识的培养。作为一名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她积极探索创新型教学思路,以适应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她结合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和学校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内外联动,打造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多元化的公共卫生实践教学体系,积极促成校地融合,产教研结合,推进高质量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她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致力改革,主持了6项省级以上教改课题,总结经验,主持了2项省级教学成果,主编、参编了10部规划教材,她还是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的带头人。
用最好的心态育人
她的一名学生在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写到:“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孙老师给予我的并不仅限于文化知识,她让我坚定未来要以平和之心,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有人问,‘遇到良师是一种什么体验’,有一个回答让我感触颇深。遇到良师,就像你平淡无奇的生命中突然出现了一道光,让你看到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都有了方向。”而她评价自己的老师:格局,言传身教;温暖,恩重情长。她对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先做人,后做事。她告诉学生要乐观豁达、心胸宽广;她教导学生要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她示范学生要用心底的善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给别人最大程度的顺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她深以为然。传道,要传做人之道,她告诉学生,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读书;要传做事之道,她告诉学生要有家国情怀,要深知家国历史,心系家国未来;要传做学问之道,她告诉学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授业,她尽力授之以“渔”而非“鱼”,倾其所有教授学生学习的技能;授之以“理”而非“理”,给予学生道理,哲理,而不仅仅是彼时的理论;授之以“势”而非“事”,她让学生要用历史的辩证法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使学生有发展的眼光,未来可以从容应对未知的问题,而不是只看眼前事。解惑,她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教学生要与时俱进。她认为,要和学生学在一起,说在一起,想在一起,站在一起,以情相吸,理解他们,以理相服,说服他们。她对学生有时很严厉,但从不苛责学生,她愿意成全和理解学生。
她曾得到了老师给她受用一生的教诲,如今成为老师的她用真诚感恩与传承,用行动示范与引领,不负热爱!她知道,因为热爱,会任劳任怨的忍耐,会穷其一生的等待,会时时拥有最好的心态。
在最好的年华里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她用这句话激励学生,也激励自己。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勤奋踏实,除了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业绩,在科研方面也有所突破。她目前已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5篇,其中一篇高被引论文。她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公共卫生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全球卫生分会委员、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医学会医学科学普及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地方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普通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她指导的研究生论文中,有4篇获得辽宁省优秀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1篇获得辽宁省优秀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她培养的研究生中,有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在31名毕业生中,有25人发表了SCI收录论文。由于突出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贡献,她被评为首届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历历来时,她收获着、珍惜着;
昭昭前路,她憧憬着、坚定着;
不忘初心,她感恩着、奉献着;
无忘西东,她奋斗着、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