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师泽如山春晖四方
——记辽宁省教学名师隋鸿锦
隋鸿锦,男,1965年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主任,兼任民盟大连市副主委、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解剖联合会IFAA伦理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丹麦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被中国科协聘为全国比较解剖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入选辽宁省人事厅“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获得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兴辽人才”“辽宁省学术头雁”“辽宁省杰出科技人才”等称号。此外还担任十余个国家级学术团体的常务委员、学术期刊编委。

倾心教育,矢志创新
隋鸿锦教授长期工作于以苦脏累著称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及科研工作第一线。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专业特色做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医科建设,在国内率先提出上好人体解剖学的绪论课程是医学生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堂专业课。在讲述前辈事迹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医德和家国情怀,树立了医学专业的神圣感和职业责任感。课堂外,基于遗体捐献中心建立人文平台,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奉献精神和使命感教育。通过校企联办建立联合实践教学基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灵感、有温度的卓越创新人才。同时,面对传统解剖学教学理念陈旧、传统教学模式难以突破等教学实际问题,将融媒体教育信息化与双主教学相结合,创新构建了适应学科特色的医学绘图记忆教学理念和模式。通过板书绘图教学,教师边画边讲,学生边画边学,实行创造性绘图记忆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在国内率先开展以绘图教学法为引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及创新创业训练,创办医学生解剖绘图大赛及医学生科普写作活动。目前人体解剖学绘图大赛已发展为由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的全国性比赛,每年有近200所院校参与,激发了医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了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发现了大批有绘画才能的医学人才;多次指导学生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奖。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厚积薄发,笃行致远
在国内率先引进生物塑化技术,在高分子试剂、专用设备及工艺流程等方面,通过研发,突破了国外该技术的“卡脖子”技术垄断,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集群,拥有专利26项,被誉为“中国塑化第一人”,成为国内生物塑化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应用该技术开展原创探索性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肌硬膜桥是脑脊液循环的动力来源之一”的理论,逐渐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形成国际研究热点,发挥了国际引领作用。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兴辽英才计划等省、市级项目十余项,指导青年教师获得青年自然基金资助3项,累计获经费资助达860万元;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名,累计发表中英文科研论文190余篇;2020年建立了中国丹麦生物塑化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美国、韩国、英国、西班牙、丹麦等多国科学家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2019年被南丹麦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主编或主译出版教材及专著30余部;累计获奖近20项,多次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2015年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21年建立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并成立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
提灯引路,育梦成光
在国内率先举办普及医学知识的“人体世界”科普展览,是“生命奥秘博物馆”创始人,该博物馆目前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国家级科普基地”,也是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科普基地”“中国科普研学联盟十佳品牌”。累积指导医学生发表科普文章20余篇,其中2篇文章在《科普时报》发表后被“学习强国”转载。每年坚持公益性科普讲座10余场,足迹遍布全国各大科普场馆及中小学校。现任中国科协比较解剖学科学传播首席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创意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项目顾问。所编写的《生命奥秘丛书》2018年获中国科普界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实现了辽宁省在该奖项零的突破。
践行以德树人,师者担当之典范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他激发青年教师的兴趣和潜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指导。鼓励青年教师多参与研究项目,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并指导青年教师获得青年自然基金资助3项。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指导和讲座,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